台灣小腸醫學會

衛教資料

衛教資料

IBD patients適合吃的飲食

 

 

發炎性腸道症(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)的飲食方式

 

一、問:甚麼是發炎性腸道症?

答:發炎性腸道症是慢性腸胃道黏膜因為免疫失調,造成組織因為發炎反應遭受破壞的相關疾病之統稱,主要包括有克隆氏症(Crohn's disease)與潰瘍性結直腸炎(ulcerative colitis/proctitis)兩大類。

 

二、問:飲食習慣是否會造成發炎性腸道症?

:發炎性腸道症主要是基因異常,以及腸道黏膜組織與特殊抗原(通常是飲食內含物以及腸道菌叢與其代謝物質)接觸後,誘發免疫失調慢性發炎反應有關,目前的醫學證據,並無顯示發炎性腸道症的發生與飲食有直接關聯,但是卻發現西方化的飲食習慣(低纖維高脂肪及高糖)以及加工過(乳化劑及防腐劑)的食品,可能改變腸道菌叢分佈,間接誘發腸道黏膜發炎反應;除此之外,可能有相關的環境外在因素還包括抽菸(尤其克隆氏症)、腸道感染(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、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等)、藥物(四環黴素抗生素、荷爾蒙藥物、異維A酸等)、及較短日光接觸(所以高緯度如北美與北歐國家發生率較高)有關;正常體質者,接觸上述因子可能短期發炎,然而,發炎性腸道症患者會進展到慢性發炎,造成腸道黏膜慢性破壞、潰瘍、穿孔及狹窄等併發症。

 

三、問:發炎性腸道症是否可以藉由飲食改變而治癒疾病或是改善症狀?

:無法治癒疾病但是可以改善症狀。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飲食改變可以讓腸道發炎反應停止,然而,發炎性腸道患者營養狀況在腸道功能修復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;飲食內容的改變雖無法改變發炎反應,但是對於臨床症狀的緩解維持(maintenance)是有幫助的,在某些患者訪問的研究中發現,米食或是優格製品或是香蕉,在某些患者可以改善臨床腹瀉症狀,而紅肉、炸辣食物、酒精或氣泡飲品及堅果或是粗纖維蔬果可能加重臨床症狀。

1) 元素飲食 (elemental diet)

元素飲食是醫學研究證實,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最有輔助角色的幫助,然而,臨床困難普及化的問題,通常是在於患者對於口味不佳的元素飲食接受程度較差。研究顯示,針對克隆氏症患者,全日所需卡洛里若是50%由元素飲食提供,另外50%一般正常飲食者,其兩年臨床復發率比完全一般正常飲食者低 (34.6% 比64%,p值0.05);另外也有研究顯示,半夜持續鼻胃管給予元素飲食滴注,而日間給予低脂肪飲食者,其一年臨床復發率比一般飲食者低(25%比65%,p值0.03)。元素飲食是包含所需養分(胺基酸、脂肪、醣類、維生素、及微量元素)的液態食物。

2) 魚油(fish oil)

魚油中的omega-3脂肪酸也被證實可能對於發炎性腸道患者的緩解維持有幫助,研究顯示,與安慰劑比較,使用魚油(每天1.8~3.3公克EPA與0.8~1.8公克DHA)的克隆氏症患者,一年臨床緩解率較佳(相對危險性relative risk=0.77較低,p值0.03)。

3) 薑黃素(curcumin)

咖哩、薑、芥末等都是含有薑黃素的食物,薑黃素在動物實驗顯示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作用,可將過多造成發炎反應的自由基移除,研究發現,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每天口服6公克的薑黃素6個月以上,其臨床復發率較低(4%比18%,p值0.06)。

4) 維生素D

流行病學統計發現,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較高者,其克隆氏症(風險比hazard ratio=0.54)與潰瘍性大腸炎(風險比=0.65)的發病風險較低;也有雙盲隨機分派研究給予每天1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,結果顯示其臨床復發率比投予安慰劑者較低(13%比29%,p值0.06)。通常建議可以每日攝取800~1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,有助於食物中鈣質的吸收利用,也可以避免發炎性腸道症患者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。而刻意鈣質的補充並不建議,因為研究顯示過多的鈣質攝取,反而增加血管鈣化、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風險;不過,若是骨頭密度掃描顯示已經有骨質疏鬆問題患者,建議配合維生素D每日攝取1500毫克的鈣質。

5) 低FODMAP(可發酵性短鏈醣類多元醇)飲食

FODMAP是英文縮寫,全名為Fermentable Oligo, Di 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 (可發酵性短鏈醣類多元醇),主要成分為身體較難吸收性的碳水化合物食物,腸內菌會與腸道難吸收FODMAP食物交互作用後造成腹部不適症狀,針對發炎性腸道症患者腹脹、腹鳴及慢性腹瀉等似腸躁症症狀,避免過量FODMAP飲食可以緩解之,研究顯示,大約70~80%患者在持續6~8週的低FODMAP飲食下可以緩解臨床症狀。避免富含FODMAP的食物如下:

1. 果聚醣(fructan)或半乳聚醣類(galactan)的寡糖類(oligosaccharides)食物 — 包含小麥(wheat)、裸麥(rye)、洋蔥(onion)、大蒜(garlic)、菊糖(inulin)、豆莢(legumes)、扁豆(lentils)、朝鮮薊(artichoke)、豆漿(soy milk)、杏仁奶(almond milk)。

2. 乳醣類(lactose)的雙醣(disaccharides)食物 — 牛奶(milk)、優格(yogurt)、冰淇淋(ice cream)、起士(cheese)。

3. 果糖(fructose)的單醣類(monosaccharides)食物 — 玉米糖漿(corn syrup)、蜂蜜(honey)、龍舌蘭草(agave)、蘋果、梨子、西瓜等水果。

4. 多元醇(polyols)類食物— 有硬核的水果(例如桃子、李子、櫻桃),香菇(mushrooms)、花椰菜(cauliflower)、山梨糖醇(sorbitol)、麥芽糖醇(malitol)、甘露醇(mannitol)、木醣醇(xylitol)、異麥芽酮糖醇或巴糖醇(isomalt)。

6) 低脂肪類食物

研究顯示,發炎性腸道症患者使用低脂肪含量食物時,其臨床緩解率較高,但是統計學上無顯著差異,不過,建議動物性脂肪應該佔全日能量所需30%以下(假設每天需要2500大卡者,其動物性脂肪不要超過90公克);此外,人造黃奶油或稱之為瑪琪琳(margarine)應該避免食用。

7) 特殊碳水化合物飲食 (specific carbohydrate diet)

   通常過量雙醣體(disaccharides)或是多醣體(polysaccharides)攝取後進入

   大腸後可能造成細菌過度生長(bacterial overgrowth),改變菌叢分佈而誘

   發黏膜發炎反應,而特殊碳水化合物飲食則是指攝取蔬菜水果單醣體類

   (monosaccarides),例如葡萄糖、果糖及半乳糖;研究顯示,患者在堅持使

   用特殊碳水化合物飲食2個月後,臨床腹脹及腹瀉情況有明顯改善,且九成

   以上患者對此飲食習慣有很好的耐受性與接受度,除此之外,配合其他發炎

   性腸道症的藥物使用下,在12周與52周時黏膜癒合率可達40%及28.5%。特

   殊碳水化合物飲食菜單可以在網路上搜尋,基本上為避免澱粉(starch-

   free)、穀物(grain-free)及無糖(sugar-free)飲食習慣。

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對於食物耐受度特別敏感,在個人化醫療概念下,患者對於自己曾經引起不適症狀的食物,應該做日記記錄下來並且避免攝取;此外,咖啡因(尤其即溶咖啡)及酒精會增加腸道的蠕動力,因此可能造成腹瀉症狀加劇,應該減少使用。

 

四、問:應該要避免高纖食物嗎?

:發炎性腸道症可能會發生腸道狹窄病發症,因此,在有狹窄併發症狀況下,難消化吸收的纖維食物應該要避免,例如:水果仔皮或髓、粗糧(roughage)、芹菜(celery)。不過,倘若沒有腸道狹窄問題,纖維食物不需特別限制,甚至有些研究發現,水溶性高纖維食物攝取可以降低克隆氏症發生機率。

 

五、問:急性發作時飲食該注意甚麼?

:通常急性發作時,病患會有嚴重腹痛、腹瀉等症狀發生,很容易影響由口進食的意願,然而此時患者更需要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,來幫助發炎腸道的修復,根據研究顯示,除非克隆氏症合併症(例如穿孔、狹窄或嚴重潰瘍)發生以外,盡量由口進食(腸道營養)可使疾病較快穩定,可以嘗試低渣或流質食物或元素飲食,並適量補充水分,倘若臨床症狀改善,可以盡快恢復一般軟質固態食物。急性發作後初嘗試進食可以先從稀釋果汁、軟白飯、白吐司、水煮蛋、蘋果泥、馬鈴薯泥、清淡雞瘦肉及魚肉,少量多餐來進食。

 

飲食與疾病發生的相關性研究相當複雜,牽涉層面包括飲食內含物的多元不確定性、患者的醫囑性以及加工物的複雜性,因此,發炎性腸道症患者可以與醫師以及臨床營養師討論,以期建置對於臨床症狀以及疾病控制最佳的個人化菜單。

 

參考文獻

  1. Takagi S et al.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;24(9):1333-40.
  2. Yamammoto T et al. Inflamm Bowel Dis 2007;13(2):1493-501
  3. Dignass et al. Journal of Crohn’s and Colitis 2012; 6:991-1030
  4. Feuerstein J. et al. Mayo Clin Proc. 2014;89(11):1553-1563
  5. Richman E et al.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13;38:1156-71.
  6. Raina Shivashankar, James D. Lewis. Curr Gastroenterol Rep (2017) 19: 22.
  7. Samir Kakodkar, Ece A. Mutlu. Gastroenterol Clin N Am 46 (2017) 745–76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