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小腸醫學會

衛教資料

衛教資料

持續解血便 – 小心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

持續解血便小心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
疾病介紹篇潰瘍性結腸炎
林敬斌醫師
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

台灣小腸醫學會副秘書長

什麼是潰瘍性結腸炎?
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會導致腸道慢性、反覆發炎的疾病,又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 (ulcerative colitis)及克隆氏症 (Crohn's disease)1;兩種疾病在臨床上最大的差別為影響消化道的範圍及深度有所不同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影響大腸和直腸1,通常僅會影響腸道內比較表淺的部分2;且病灶經常為連續的分布3。潰瘍性結腸炎主要症狀是持續或反覆的腹瀉合併黏液便及血便,並常合併其他器官的免疫失調疾病。相較之下,克隆氏症會影響整個消化道,從口腔到肛門之間的任何一個部位都有可能發生,且病灶經常為不連續的分布,也就是所謂的「跳躍性病灶」。克隆氏症影響的部位通常較深,可能會造成整層腸壁的發炎,甚至會造成腸穿孔或瘻管等併發症4

造成潰瘍性結腸炎的原因有哪些?

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成因目前仍不明確,推測可能與基因遺傳、免疫系統失調、飲食西化、生活壓力等環境因素有關:

 

 

這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嗎?

根據 2015 年健保資料庫分析,台灣每十萬人口中有 12.8 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,其中每十萬人口有 0.95 件為每年新發生案例。雖然台灣目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數量不多,但近年來盛行率及發生率有節節上升的趨勢5;推測主要跟環境及飲食等因素造成腸道菌相改變有關,再加上疾病診斷工具的持續進步 (例如內視鏡、糞便鈣衛蛋白檢測等),也讓更多早期未診斷的患者獲得確診。潰瘍性結腸炎最常見的好發年齡高峰大約落在 30-35 歲;其中男性罹病率稍微高一些。


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通常都有哪些症狀?
每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發炎反應嚴重程度不盡相同,主要的症狀包括腹痛、腹瀉、血便及反覆腹內感染;部分患者可能還會伴隨有發燒、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的現象,甚至併發關節痛、皮膚紅疹、眼睛發炎、口腔潰瘍及肝病等腸道以外的症狀。

此疾病一般可使用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,但大約有 25-40% 的患者可能會發生嚴重的併發症,例如大量出血、大腸癌等,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。此外,部分患者可能會併發毒性巨結腸症,此項併發症指的是大腸直徑因為發炎腫脹超過 6 公分以上,且合併全身性毒性症狀;若持續惡化可能會造成大腸穿孔、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,是相當嚴重的併發症。

 

目前有哪些診斷方式?

潰瘍性結腸炎無法光根據單項檢查結果就可以確診,醫師通常會進行問診來瞭解患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,之後可能會再配合理學檢查、血液檢查、糞便檢測、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、內視鏡檢查如大腸鏡、病理切片、細菌培養,甚至小腸鏡或膠囊內視鏡等多項檢查方式;目的為排除一些症狀相似的疾病 (例如克隆氏症、腸躁症、憩室炎、其他感染症或惡性腫瘤等),綜合評估後才能做出確切的診斷。不過每位病人的狀況都有所差異,臨床上醫師還是會秉持專業,替患者選擇最合適的診斷方式。
 

總結
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疾病,即使經過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,也不能任意停藥;應該如同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,長期服用藥物並持續回診追蹤,配合醫師隨著病況調整藥物劑量。此外應配合衛教飲食作息並避免熬夜,讓自身免疫狀況維持穩定,努力與疾病和平共處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1. Chou JW, et al. Gastroenterol Res Pract, 2019. 2019: p. 4175923.

2. Gajendran M, et al. Dis Mon, 2019. 65: p. 100851.

3. Ungaro R, et al. Lancet, 2017. 389: p. 1756-70.

4. Parray FQ, et al. Saudi J Gastroenterol, 2011. 17: p. 6-15.

5. Yen HH, et al. Intest Res, 2019. 17: p. 54-62.